文字| 陈小江
这两天,朋友圈里突然刮起了一股“二次元”的风,各种卡通视频频频出现,让朋友圈玩得不亦乐乎。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毕竟无论是抖音大头娃娃的卡通特效,还是快手的卡通脸,都很有趣但略显平淡。但是后来发现动画效果好像不一样,不仅可以1: 1生成二次元的虚拟人像效果,而且笑容生动,卡通化的视频也很流畅。
经查看发现,这是百度旗下小视频平台National Small Video推出的“一键动画”新功能,可以通过人像理解、图像生成等AI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千人千面的二次元虚拟形象。而且,这个功能在业内引起了热议。
行业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内容方面,在短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全国小视频支持千人量身打造的二次元虚拟形象,方便创作者打破内容同质化的顽疾,带来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技术上,这一技术的出现意味着短视频平台的竞争正在从局部AI竞争升级为全面AI竞争的新阶段,短视频行业进入AI决战时刻。
那么,AI技术是如何赋能短视频的,目前其作用有何不同?实战中,测试AI技术赋能短视频的实战标准是什么?在当今主流短视频平台中,哪种技术更强?
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AI赋能内容被打造为“核武器”。
AI技术与短视频的结合由来已久。纵观目前主流的短视频平台,无论是百度和腾讯,还是抖音和快手,他们都有很强的AI能力。关于百度AI综合能力就不必多说了。它无疑是其中最强的,抖音和快手都曾自称是AI公司。具体到AI技术与短视频的结合,可以说短视频从内容创作、内容理解、内容评论和推送都离不开AI技术的支持。
比如在内容质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为什么有些平台推送的视频醉人,越看越想看,有些平台推送的视频又不想看,这就涉及到AI技术。在视频内容理解、用户理解和内容与用户匹配上竞争;比如短视频平台上的染发、背景替换、美妆等特效设计,也采用了头发分割、背景分割、人脸关键点等AI技术。
但随着短视频内容日益同质化,各大平台对AI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开始从幕后上升到前台。如果说过去在内容理解和分发上更多地使用AI技术,那么现在则更侧重于内容创作,短视频AI战争也从局部战争进入了全面战争。
最近国家视频推出的“一键动画”功能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项AI技术可以在还原用户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上,一键生成流畅自然的卡通化视频,为行业开了一个好头,让普通用户轻松拥有个性化动画视频,实现了过去无法实现的创作。这就是AI技术的力量。
事实上,这样做的不仅仅是国民视频,快手,拥有的一台sweet相机可以生成“照片动画”,抖音风格化滤镜可以实现“动画脸”的效果,但技术上有所不同。全国小视频是实现视频动画内容的创作,把人物变成动画形象;后两种是图形动画内容的创作,即在人物身上覆盖一个动画画面,技术上有所不同。
虽然平台技术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在短视频下半年需要消除内容同质化的环境下,以AI技术赋能短视频内容创作将进入白热化状态,AI技术的竞争可能成为平台后续竞争的赢家或输家。
“真AI”还是“假AI”?短视频人工智能技术的三个标准
既然短视频下半年AI技术对平台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什么样的AI技术能给平台带来更大的红利呢?这需要在实战中检验。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
1.在技术呈现方面,要“变数量”“变质量”
各大短视频平台使用AI技术让内容更美观有趣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个叫“量变”,就是在人物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内容美化但本质不变。比如通过美白脸部,大脸用户的脸变小,深肤色用户的皮肤变白,从而使视频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再比如挂各种有趣的滤镜,让内容更生动。
另一种类似于“一键式动画”,以1: 1的二次元,生成数千张虚拟人像,让原本的人物退居幕后,为用户呈现完全不同的二次元虚拟人像,这可以称之为“质变”。与两者相比,真正的AI自然需要在技术呈现上同时支持“量变”和“质变”。
2.在内容创作方面,它比“普遍性”更胜于“个性”
在内容创作上,AI技术既要有普适之美,又要有个性之美。不是打造统一的“网红脸”,而是打造“个性脸”。用过抖音的用户都知道,看了一个流行特效的视频后,很大概率会再次出现同样特效的内容。这种内容创作和推送在前期很受用户欢迎,但时间长了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让用户遭受“审美疲劳”。
相比较而言,快手应该相对克制,使其早期的努力虽不及抖音,但保留了社区的多样性,后劲更足。但如果不从AI技术创造的内容层面进行突破,产生更多的“质变”内容,只会治标不治本。百度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试图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国民小视频的“一键式动画”功能是打破内容同质化的好方法。
3.在用户感知方面,需要“功能到位”和“体验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AI技术赋予了短视频段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也有AI不是噱头的平台,看似给平台增加了很多酷炫的功能,但实际体验中却因为体验不佳而无法吸引用户。
以动画特效为例,这是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游戏,很有意思,也为不想露脸的用户提供了方便。所以主流的短视频平台都有类似的应用,但是每个平台带来的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快手,上也有一秒钟换动画角色的特效,但是特效的结果是生成一个动画画面,而国民小视频生成一个动画视频,从体验上来说无疑更好。
似乎每个家庭都有AI技术,但只有支持“质变创作”,能够创作出个性化的内容,让用户在功能和体验上赞不绝口,才能称之为“真AI”。
从外到内,看短视频AI战争的原始力量
抛开具体应用,回到技术本身,当短视频进入AI决定性时刻,短视频巨头们在AI技术上展开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图像处理技术。短视频用户不是陷入了“视觉疲劳”吗?那我们怎么才能创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呢?通过平台补贴的支持是一种方式
图像处理技术的背后,往往是平台实力的竞争。以本次全国视频推出的“一键式动画”为例,它需要人脸关键点、人脸融合、人像分割、头发分割、人体关键点以及多种平滑技术的支持,才能让二次元虚拟形象“动”成功。无论是眨眼说话等小动作,还是转身走路等大动作,都能还原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业内首屈一指,显示出其强大的技术基础。
再比如百度好看视频,在百度智能视频平台的帮助下,可以实现自动黑边检测和裁剪、扩展可视区域、添加高斯模糊效果、锐化和增强边缘等智能优化。来提高视频的物理质量。
其次,视频分发和匹配技术。如果图像处理技术的升级能够提升内容的整体质量,就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将高质量的内容推送给合适的用户,从而提升用户体验。这不仅需要能够阅读内容和用户,还需要在高点击率和高速视频切换下提供流畅的画面。
以阅读用户为例,百度,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是基于与用户互动的积累,精准刻画用户。所以平台越大,与用户的互动积累越多,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会越突出。以百度为例,基于与用户19年的深度沟通,百度为全国数亿用户做了200多万个维度的精细描述,可以提供包含数十亿个节点、数十亿个属性、数十亿个关系的知识图谱,可以很好地理解用户。
而如何阅读内容也是与各大平台的强项很有竞争力的。比如快手将利用AI技术从感知和推理两个阶段对一个视频进行解读,通过感知视频中的人脸、性别、表情、颜值来理解视频内容,而全国小视频则通过百度云VCS视频内容分析系统,从智能分类、智能标签、语音技术、图像技术、NLp技术等多个维度理解视频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
可见,百度,作为全球AI巨头之一,无论是在图形处理技术还是视频分发与匹配技术上,都比行业内主流短视频平台更具优势,这可能成为短视频下半年百度短视频爆发的“核力量”。
如今,短视频AI的全面战争已经打响,未来的短视频必将拿下AI!AI强大的百度短视频也可能迎来新一轮“大爆发”。
*本内容来源于智能相对论。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提取、复制或创建镜像。
来源|智能相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