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近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据相关媒体报道,有消费者表示,之前一直试图在多多购买的特斯拉,在接车结束后被特斯拉强行取消订单。特斯拉给出的理由是订单被转售,因此特斯拉有权单方面终止协议。
多多随后回应称,消费者在官方网站下单,特斯拉,因此没有转售行为,并表示“支持消费者捍卫自己
特斯拉认定购车过程中存在转售行为,但消费者表示是个人下单,购车款只有多多支付。显然,目前这件事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特斯拉提到的转售行为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那就由特斯拉负责。如果转售无效,那么特斯拉取消消费者订单的行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所谓的转售是不真实的
特斯拉在交易协议中禁止转售。在中国区购车协议中,特斯拉在“禁止转售”一项中写明:特斯拉直接向终端客户销售汽车。对于我们认为用于转售或其他非善意目的的任何订单,我们有权单方面终止本协议。
在特斯拉,协议中对转售行为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一般来说,转售是指二次销售行为的存在,商品也会相应地变成二手或N手商品。
按照这个定义,其实这个购车事件中并不存在转售行为。根据消费者和品品多多,在团购成功后提供的信息,消费者委托宜买车在官网下单,特斯拉用个人信息,而品品多多和宜买车只在支付环节支付。
从过程来看,当消费者委托他人下单时,实际上可以视为消费者自己下单,是消费者与第三方的约定。在这里,多多和宜买车只起到代理消费者的作用,订单的支付是通过特斯拉官方渠道完成的,消费者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通过特斯拉官网的渠道完成预定购买,此外,特斯拉消费者也表示,该车是购买自用,不会出售。
许多法人也对特斯拉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发表了看法。在相关报道中,有法人表示“《禁止转卖》条款在特斯拉可能没有法律效力。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向多多,和特斯拉的用户提供补贴,不能证明这叫“转售”。
有网友用亲戚朋友打了个比方,说付款不涉及转售,只是在付款过程中提供一些按需帮助。总之,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此次事件中不存在特斯拉提及的转售行为。
突破买卖底线
回到事件的导火索,在消费者没有恶意、没有不当行为的基础上,特斯拉单方面取消了消费者的正常订单,从而终止了交易。
在正常的商业逻辑中,卖家不应该拒绝任何消费者,市场规则不允许这种行为,除非买家违反协议或有其他不当行为。
就特斯拉,而言,消费者没有问题。不可否认,特斯拉的行为已经对消费者造成了伤害。从交易本身来看,特斯拉因虚假原因取消订单实际上使消费者承担了终止销售的损失。
严格来说,特斯拉把无辜的消费者变成受害者,已经违反了正常交易的底线。荒谬的是,特斯拉不应该让消费者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无论是从商业还是道德方面。
特斯拉因为团购事件与多多产生了摩擦,所以也有人认为特斯拉此举与之前的摩擦有关。特斯拉和多多,之间确实有摩擦,但这只是特斯拉和多多之间的假期。特斯拉让消费者为此买单是不合理的。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受害者和弱势方,但特斯拉并没有表现出一个经营者的理性,而是将消费者推到风口浪尖,让他们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特斯拉正在挑战法律
虽然这件事还没有结束,但一些细节仍有争议,双方都在等待解决方案。但从法律角度来看,特斯拉已经越过了“雷区”。
首先,特斯拉在强制取消消费者订单方面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但理由站不住脚。
在相关报道中,一些律师认为,“特斯拉禁止转售的格式条款实际上限制了购车者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通俗地说,就是限制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处置权。
其次,特斯拉在此次事件中仍涉嫌价格管制。在这笔交易中,多多和宜买车提供了大量补贴,允许消费者以上万的更便宜的价格从特斯拉购买产品,这让一直使用直销的特斯拉,感到不满。此外,特斯拉禁止转售也有控制价格的意图。
但《反垄断法》第十四条提到,禁止经营者与交易对方达成以下垄断协议:一是将商品转售给第三方的价格是固定的;第二,限制将商品转售给第三方的最低价格。
特斯拉的规定显然与此相冲突。本质上,禁止转售是指禁止与第三方交易,这就固定了向第三方转售商品的价格或限制了向第三方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丰田,通用和克莱斯勒都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款。一旦特斯拉的行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价格控制事实,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高额罚款。
无论是在消费者层面还是反垄断层面,特斯拉的做法都在挑战法律的权威。
根深蒂固的“霸道”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用霸权来形容特斯拉的行为更为恰当。事实上,这种霸道的管理模式是特斯拉真实管理风格的写照,也是特斯拉来到中国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一种习惯
中美之间不同的协议应该是最好的证明。有网友发现,中国区和美国区的特斯拉协议存在明显差异在规定中,美国区表示,如果认为消费者有恶意而取消订单,押金需要退还给消费者,美国区的规定非常明确。
然而,中国区的法规非常模糊。任何“我认为”和“非善意目的”的表述都会让人觉得霸道,有律师指出“非善意目的”是一种未定义的表述。此外,中国区还在条例中表示,只要消费者有维权、要求退款等行为,特斯拉就可以怀疑消费者有恶意行为,拒绝发货,拒绝退还定金。
事实上,自从特斯拉进入中国区,以来,已经发生了许多车主集体维权的事件,这表明欺凌实际上是特斯拉根深蒂固的标签。商店可以,但顾客不能被欺凌。是时候治疗特斯拉,为受伤的消费者伸张正义了。
文字/微信官方账号,刘旷, ID:柳矿110